满唐红

圣诞稻草人

历史军事

  我看到唐高祖李渊在太极宫内犹抱琵琶半遮面……   我看到万王之王李世民在两仪 ...

杏书首页 我的书架 A-AA+ 去发书评 收藏 书签 手机

             

第三百四十九章 仰着头的贵人们

满唐红 by 圣诞稻草人

2024-2-24 19:10

  一念至此,李元吉乐得不行。
  原来威风凛凛的天可汗,也有吃瘪的时候。
  还是在一个女人身上吃瘪。
  “看来郑观音很有可能是李世民心里的白月光……”
  “嗯,也有可能是朱砂痣。”
  李元吉默默的在心里吃瓜。
  之所以默默的在心里吃,是因为他看到李承乾出现在了小演武场。
  当着人家儿子的面,不好说人家想吃饺子,还吃不着。
  容易被人家知道,还容易教坏小朋友。
  万一李承乾从此以后效仿起了李世民,那称心怎么办?
  那可是一个比女子还美的男子,也是历史上李承乾和李世民翻脸的导火索。
  过早的扼杀在摇篮里,有点对不起李承乾。
  也吃不上李承乾和李世民翻脸的大瓜。
  这种瓜还是很有必要吃一吃的,不然怎么从李世民身上找乐子?
  李元吉很想看到李世民自诩英明神武的同时,被啪啪打脸。
  “四叔……”
  李承乾隔着老远就从李元吉的目光中感受到了一股浓浓的恶意,他谨慎的迈着步子走到李元吉面前,小心翼翼的施礼道:“四叔,您能帮帮我吗?”
  李元吉翻了个白眼,没有搭理李承乾。
  李承乾有点没完没了了。
  自从在宫里帮过李承乾一次后,李承乾就把‘四叔,您能帮帮我吗’当成了口头禅。
  李承乾还有点渣。
  求人帮忙的时候叫人四叔,不求人帮忙的时候就叫人王叔。
  王叔现在不想理你,并且向你丢了个白眼。
  “四叔!”
  李承乾没得到回应,还收获了一个白眼,脸上有些慌乱,但还是鼓足了勇气又道:“四叔,您能教我习武吗?”
  李元吉眉头一扬,忍不住开口了,“怎么想起要习武了?你母亲教你的?”
  李承乾赶忙摇头,“不是母亲教的,是侄儿自己想习武。侄儿想练好武艺,保护好弟弟妹妹。”
  李元吉听到这话,有了几分兴趣,“为什么要练好武艺,保护好弟弟妹妹呢?你弟弟妹妹受欺负了?”
  谁啊?
  胆子挺大啊。
  在齐王府的地盘上欺负齐王府的人,当我这个齐王是个摆设吗?
  李承乾瘪起嘴,有点委屈,但却强撑着道:“没人欺负弟弟妹妹,侄儿就是自己觉得练好了武艺,能更好的保护好弟弟妹妹。”
  李元吉心头感慨。
  孩子啊,你的心思都写在脸上了,瞒不住人的。
  九龙潭山上下,有胆子欺负你们,还能让你们保密的,似乎就那么一个。
  柴氏的大少郎!
  李渊的亲外孙!
  柴哲威!
  看来打柴绍的时候还是打轻了。
  要不是看在李秀宁和柴绍还有点香火情分的份上,舅舅一定会好好的疼爱你,让你喜提没爹的孩子的身份。
  “好,我教你。”
  李元吉突然一笑,痛痛快快的答应了教李承乾习武。
  这件事不好追着刨根问底,也不好直接插手。
  小孩子之间的矛盾,大人下场就变味了。
  虽然李家一直有护短的传统,但是护短也是讲究分寸的。
  不能无脑的护短,也不能以大欺小。
  尤其是最后一条,不仅是李家默守的规矩,也是大唐绝大多数人默守的规矩。
  小孩子之间闹矛盾,没有什么太复杂的心思,也不会闹的不可开交,更不会结成仇。
  但是大人下场以后,为了争一口气,为了争个面子,就会将一个小小的矛盾变成仇。
  所以小孩子之间闹矛盾,大人能不下场就不下场,不然还能为了小孩子之间的那点矛盾,跟人结仇去?
  要是自家孩子的性子恶劣一点,天天跟人闹矛盾,那岂不是仇人满天下了?
  要是自家孩子在你跟人家结仇了以后,还跑去找人家家里的孩子玩,那你如何自处?
  不过,柴哲威欺负到李承乾四个小家伙头上,明显不是小孩子之间的矛盾,这是帮他父亲报仇来了。
  所以还是可以插手一下的。
  明面上不好打也不好骂,但却可以收编到潭山文馆里,让那些纨绔小子们去收拾他。
  那些纨绔小子们中间的其他人不好说,但是长沙家里的那个小跋扈冯文瓒,绝对会教柴哲威做人。
  长沙为了冯文瓒跑去跟李渊闹的时候,被李渊狠狠的收拾了一番。
  如今母子二人对李家嫡系都没什么好感。
  以前柴令武在的时候,不去找柴令武麻烦,是因为柴令武身边有李崇义、李孝同、王玄策等一众身手还算不俗的朋友。
  柴哲威可没这么多朋友,冯文瓒一定会找他麻烦。
  李承乾不知道李元吉心中所想,更不知道他们被柴哲威欺负了,里面有很大的因果,见李元吉答应了,小脸上立马流露出了灿烂的笑容,激动的喊着,“多谢四叔。”
  李元吉招呼李承乾走到近前,抚摸着李承乾的小脑袋笑道:“你也别高兴的太早,对你而言,跟着我习武并不一定是好事。”
  李元吉自家人知道自家事。
  他的武艺,在大唐充其量也就是一个高手,但还达不到顶尖高手的地步。
  单纯的教技的话,罗士信、秦琼、尉迟恭等等等等猛将,都有可能将他按在地上打。
  他之所以能傲视群雄,靠的可不是武艺,而是一身古怪的力气。
  罗士信、秦琼等人的武艺再高,扛不住他一击,也就没有机会再使出其他的。
  可他一身古怪的力气却传不了别人。
  所以单纯的从学艺的角度讲的话,李承乾跟着他学武,会很吃亏。
  可李承乾似乎并不是这么认为的,只见他仰着小脸,自信满满的道:“父亲说过,四叔是大唐第一猛士,在大唐根本没有对手。
  侄儿要是能学到您的武艺,也一定能像是您一样,成为大唐第一猛士。”
  李元吉好笑的拍着李承乾的小脑袋,“成为大唐第一猛士,可不是什么好事。”
  往往夸人是猛士的潜意词,就是在说一个人没脑子。
  所以被夸赞为猛士,并不一定是夸赞。
  毕竟,世人们更喜欢‘智慧过人’、‘多智近妖’、‘学富五车’、‘聪明睿智’等一类的夸赞。
  有智慧的人也比没智慧的人更受人敬重,更受上位者重用。
  所以人们在夸赞一个人是猛士的时候,并不一定是真心的在夸赞他,也有可能只是单纯的不想昧着良心将跟智慧挂钩的词用在他身上。
  李元吉觉得,李世民夸赞他是大唐第一猛士的时候,大概怀的就是这种心思。
  如此一来,他疯狂的吃李世民和郑观音之间的瓜的时候,也就不需要再有什么负罪感了。
  四弟不笑二哥,二哥也不笑四弟。
  扯平了。
  李承乾自然是听不出李元吉话里的深意的,所以仰着小脑袋,认真的道:“侄儿觉得是好事。”
  李元吉笑着拍拍李承乾的小脑袋,让李承乾去玩了,并且承诺等到了年后,一定教李承乾习武。
  在李承乾走后,李元吉起身离开了小演武场,路过教习们待的地方的时候,看到薛万备正在收拾东西,准备回薛府。
  李元吉伸长了脖子往薛万备的住处内敲了一眼,看到薛万备住处里面挺寒酸了,就忍不住道:“等潭山文馆建成了以后,就给你分一个大居舍。”
  薛万备赶忙放下了手里的东西施礼道谢,“多谢殿下。”
  李元吉点着头道:“府上备了不少元日期间用的东西,回去的时候带上一些。”
  薛万备急忙道:“各府送来的束脩不曾短缺,圣人的俸禄也没有停过,臣又怎么能拿府上的东西呢。”
  薛万备口中的各府的束脩,其实并不是束脩。
  而是宗亲们怕自家的儿子在九龙潭山吃苦,特地送来的一些吃穿用度,除了有一众半大小子的外,还有一众教习的份。
  教习们多多少少讲点原则,讲点风骨,在享受着李渊发放的俸禄的情况下,说什么也不肯收家长们的私礼。
  最后还是李元吉亲自出面,硬塞给了他们。
  不过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风骨和颜面,将那些私礼统称为束脩。
  李元吉知道这又是薛万备的风骨在作怪,笑着道:“那是给你们薛府的赏赐。”
  长者赐,不敢辞。
  位尊者赐,寻常人连辞的资格也没有。
  薛万备当即不再推辞,苦笑着躬身道:“臣代四位兄长,多谢殿下厚爱。”
  很明显,李元吉赠他年货,是看在他四位兄长面子上的。
  不然,为什么其他的教习没有,只有他有。
  所以他不敢托大,必须把四个兄长请出来说道说道。
  李元吉笑眯眯的点了点头,叮嘱薛万备回去以后好好的过个年,然后赶往了精舍的正屋。
  到了正屋内,就看到了杨妙言正着急忙慌的吩咐着侍婢们收拾东西。
  此次入宫,不能待一晚上就走,得从腊月三十晚上,一直待到正月十五开衙了以后。
  所以杨妙言必须要将日常用的许多东西都带上。
  李元吉很想让杨妙言给宫里重新准备一套日常用的东西,但考虑到大过年的,让将作监的匠人,以及宫里的许多宫女和官宦加班,有点不人道,所以就没说。
  只是叮嘱杨妙言道:“你一会儿派人去给长安杏庐里面的一众先生们,还有跟随着先生们学医的药童们,送一些元日期间用的吃穿用度。
  再给相熟的各家府邸送一份赏赐过去。”
  孙思邈等一众杏林高手们,如今已经成功的从大夫蜕变成医学研究者了,在数量庞大的各科医典支撑下,他们对医学研究越来越痴迷了,也越来越深了。
  有一少部分人,已经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。
  为了辩证《黄帝内经》中有关于人体内部各项器官描述的真伪,有人甚至偷偷的跑出去盗人家新葬的尸骸了。
  为此还闹出了一场官司,一场血斗。
  官司没什么好说的,但血斗发生在长安杏庐的内部。
  一个收学徒喜欢敲断人家腿,再给人家接上,让人家深刻的体会一番病患的痛苦以后,才肯将人家收入到门下的骨科大佬,看不惯这种辱人尸骸的行为,拎着捣药杵追杀了盗人尸骸的另一位杏林高手十里地,逼着杏林高手承诺了以后绝不再盗人尸骸了才罢手。
  骨科大佬也不是假清高,在将杏林高手打的鼻青脸肿,逼得杏林高手发了一系列毒誓,做了一系列承诺以后,大方的跟杏林高手说,如果非要找一个人开膛破肚以辨真伪的话,那就等他死了,开他的膛、破他的肚,为此还特地拉着杏林高手签了一份大唐版的免责文书。
  总之,这一些已经研究医学研究的痴迷了的杏林高手们,已经不在乎生死、不在乎身躯、不在乎荣辱了。
  他们自然也不会在乎过不过节。
  所以李元吉不给他们准备点过节用的吃穿用度的话,他们大概会继续啃着胡饼,吃着没滋没味的汤饼凑活着把节过了。
  杨妙言一边吩咐着侍婢们小心的收拾好正屋内案几上的文书,一边瞥向李元吉莞尔笑道:“这种事情还需要阿郎交代?我早就派人将孙先生他们的吃穿用度给送过去了,还将府上的所有宦官一并差遣了过去,让他们伺候着孙先生他们过一个好节。
  给各府的赏赐,也已经送过去了。
  给府上上上下下的赏赐,也已经备好了。”
  杨妙言是知道李元吉不喜欢宦官的,所以借机将府上的大部分宦官送去了长安杏庐,让他们去一众杏林高手身边发光发热了。
  李元吉愣了一下,忍不住感慨,“你果然是我的贤内助啊。”
  杨妙言哭笑不得,“这算什么贤内助啊。别说是我了,就算是寻常百姓家里的夫人们,在过节的时候,也能操持好这些。”
  李元吉笑着,没说话。
  杨妙言明显是对寻常百姓家里的处境有误解。
  在这个男尊女卑,在这个寻常百姓家里的日子过的并不如意的时代,寻常百姓家里的夫人们,可没办法越过丈夫、婆婆、阿爷,去给亲戚们准备年礼。
  甚至都有可能走不起太多的亲戚。
  不过想想后世人对寒门的误解,李元吉大概也能理解。
  毕竟,在后世绝大多数不知道寒门真正含义的人眼里,寒门指的就是就是那种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穷苦人家。
  而在大唐,寒门指的是那些名门望族没落了以后,却依然有门第所在的宗族。
  中间差着好几个等级,甚至可以说差着一个阶级。
  杨妙言出身于名门望族,来往的全是名门望族,嫁进皇家以后,来往的也非富即贵。
  即便是身边的侍婢,也有可能是出身于寒门,亦或者是门第比寒门稍微高一点的门第。
  所以她认为的寻常百姓的标准,自然会比真正的寻常百姓能高一点。
  不是说杨妙言不知百姓疾苦,而是你不能指望一个从小就没有体会过百姓生活的人,去理解百姓的疾苦。
  就好似后世某些高高在上的专家学者一样,他们没真正的走到百姓中间体会过百姓的生活,所以他们才会说出一些‘把多余的房子租出去创收’、‘让当代大学生自费上班’一类的让人听了啼笑皆非的话。
  你说他们蠢吗?他们无知吗?
  那他们怎么从名校毕业的,又怎么拥有的那么多头衔,又怎么成的专家学者?
  他们不蠢,也不无知。
  他们只是仰着头,一直以身边的人为基准,来衡量更下层的人。
  亦或者……他们眼里从来就没有更下层的人。
上一页

热门书评

返回顶部
分享推广,薪火相传 杏吧VIP,尊荣体验